7月2日上午,戴玉强又一次踏上他的第二故乡——山西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有他的过往、他的青春、他的舞台……还有,他的省歌。
7月2日晚,山西省歌舞剧院“建院七十周年”综合晚会的舞台上,戴玉强一上台便眼含热泪哽咽着,未曾开唱情已至深,这情不自禁流下的泪水,还是为了他的省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如云霞,你的歌声迷了我……”当晚,戴玉强演唱了《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歌词仿佛是他对山西省歌舞剧院的情谊诉说。
戴玉强,中国歌剧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帕瓦罗蒂的第一个亚洲弟子,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在舞台上,他领衔主演的中外歌剧男一号数量最多、频率最高;在唱片界,他录制首唱的歌剧作品数量最多、销量最高……但无论有多少个“高”,在他的心里总有一份深情是给省歌的。
戴玉强是从山西走出去的艺术家,确切地说,是从山西省歌舞剧院走出去的艺术家。“是省歌培养了我,让我走上了演艺道路,我和省歌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演出前,在山西大剧院的化妆间里,戴玉强和山西晚报记者娓娓道来他与山西、与省歌的往事,一往而情深。
“从北京到山西,是省歌开启了我的歌唱之梦”
戴玉强是河北人,为何和山西有着不解之缘?说起和山西的初识,戴玉强对记者会心一笑,回忆起他初到山西的情景。
1982年7月,戴玉强从北京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煤炭部建筑安装公司第七工程处工作。“那个处就在现在的太原市三营盘。因为这个单位是建筑单位,流动性大,那时正好在建设古交矿区,我报到的那天下午就坐长途车去古交了。当时是从新建路坐的车,往西山方向开,开了四十分钟我觉得应该到了吧,结果才开始爬山,绕啊绕,绕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工作时间不长后,古交通了火车,我又坐火车去上班,得一个多小时吧。现在有高速公路了,交通更便利了,应该几十分钟就到了吧。”得到记者的肯定答复,戴玉强开心地笑了,“和那会儿不一样啦!”
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怀揣着歌唱梦的戴玉强就这样开启了与山西的缘分。“当时我是技术员,管着5个矿的工程,每天夹着图纸、戴着安全帽,在各工地走,和工人们打成一片。那年我20岁,大家都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就把我提成了管生产的副队长,管着300个正式工和包工队的300个农民工,干着六七个工程,其中最复杂的是选煤厂,这是个煤矿地面建筑,还要建家属楼、医院等,就建在当时西渠大桥的桥头上。”戴玉强如数家珍般讲着他初来山西的点点滴滴。
在古交矿区工作期间,这名认真负责的技术员小伙子也是人尽皆知的“爱唱歌的小伙子”。为了学唱歌,戴玉强刚上班挣的工资除了给家里寄点外,他省吃俭用攒了三个月,又和同学借了点钱,去当时的太原市五一商厦买了个砖头录音机,“终于听上磁带了,从此鸟枪换炮,别提多开心了”。
心之所念,必有回响。工作期间,戴玉强在单位认识了许多喜爱音乐的朋友,其中一人的亲戚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是民族乐团的专家刘洪树。刘老师听说古交矿区有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后,就传递回一个消息——省歌要招一批学员,还要送到北京去学习。
得到省歌招学员的消息,戴玉强立刻报了名,在考试现场,老师们都说这小伙子“可以啊,不错”。就这样,他通过两轮考试,成为当年省歌招收的20名学员中的一员,踏入省歌的大门,在22岁的年龄开始了专业学习。
“那是1984年,要唱歌就得辞掉现在的工作,父母还希望我未来是个工程师呢。”去学习音乐,就意味着在建筑队的所有待遇全都没有了,还要承担学习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等。面对建筑队的挽留,戴玉强谢绝了领导与同事的美意,毅然选择了省歌。“集训了3个月后,省歌把我们这批学员送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班。”
22岁,很多人已经是音乐学院毕业生了,而戴玉强却刚刚跨入中央戏剧学院的大门。学习期间,为了赚学费,他还在课余时间拼命工作,干过装修、销售、采购等。
“我当初从河北去北京上学,就是想到北京见世面,但当时没机会学音乐。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喜欢上音乐的,课间休息和同学们围着收音机跟着哼唱。上世纪80年代最受群众喜欢的多首歌曲我都会唱,比如《祝酒歌》《再见吧,妈妈》这些抒情歌曲。”说到有关唱歌的美好回忆,戴玉强当即快乐地哼唱起来:“十月里响春雷,八亿神州举金杯……”
1987年,戴玉强从中央戏剧学院学成归来,回到山西省歌舞剧院。“正好是演《黄河儿女情》的时候,牛宝林老师首演,唱《想亲亲》《桃花红杏花白》这些曲子。牛宝林老师一出名,工作就忙了,有时候下去演出就我替他唱,和陕军一起。”这些演出经历对戴玉强来说,不仅是学习锻炼的机会,也是在省歌珍贵的回忆。
因那时歌厅、舞厅的时髦,戴玉强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演唱歌剧的舞台,“没有歌剧可排,只能去山西各地走穴”。在苦闷无奈中,两年后戴玉强选择再进北京“北漂”,历经艰辛考取了解放军总政歌剧团;1991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
“从山西到北京,是省歌夯实了我的艺术生涯”
“虽然只待了两年,但我对省歌的情感很深厚。那会儿我是省歌歌剧团的演员,但也跟着歌舞团下去演出,挺忙乎,其间还写了很多歌,山西各地差不多都去过。那时年轻,精力旺盛,特别想学东西,《黄河儿女情》一演我就从头看到尾。省歌大南门那一带,还有解放南路、南宫等地方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那时天天去吃炒灌肠,迎泽公园、五一广场也特别熟。”提到对省歌及周边地带的深刻记忆,戴玉强动情地说,“是省歌培养了我,我在这里学了很多本事,省歌的许多老作曲家,李崇望、张文秀等都给我写过歌,老歌唱家刘改鱼、邢丑花也教过我,我还到这些老师家里上过课。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在省歌期间我学了许多山西民歌。业界对山西民歌有一种说法,说是‘酸曲’,但其实酸就是一种感觉、就是一种味道,我后来唱歌的乐感很多都来自于此。”
戴玉强说自己在太原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待了5年,去过山西各地,山西算是他的第二故乡。“我在外听别人的口音是能听出来太原话的,听到了我还愿意和对方用太原话谝两句。”戴玉强几句地道的太原话让记者倍感亲切。
对于戴玉强来说,省歌把他送到中戏的3年非常重要。在歌剧班,他从基础开始学,音乐基础、表演理论都得学,演唱、表演、台词、形体都要学。“系统的学习夯实了我的基础,这对我后来整个的演艺生涯、艺术生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那时候我都不知道美声是啥东西,偶尔在收音机里听过多明戈演唱的歌曲,当时还想世界上还有这样唱歌的。”
对于省歌的培养,戴玉强分外珍惜,在校期间他异常刻苦,下工夫学习,学成之后也从没有放松过学习。在省歌工作期间,他也经常抽时间去北京求学。到北京发展后,30多岁的戴玉强又从零开始学习意、德、法文,并成为帕瓦罗蒂的门生,走上了世界歌剧舞台。
但走得再远,对山西、对省歌的情感依然是戴玉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离开省歌后,戴玉强每年都回太原一两次,因为与山西的这份缘,让戴玉强在受到“家乡人”力邀时,总会毫不犹豫、不计得失地接受演出任务。
回到第二故乡,戴玉强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吃面。“我到现在都喜欢吃面,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剔尖儿……我每次回来都说别请我吃大餐,找个街边小馆吃碗面就好,吃个碗托儿、炒灌肠也好。”
戴玉强目前是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说起山西与河南的黄河文化,他一直在思考黄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何能够通过音乐来有新的表现。“我们的母亲河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情怀,我这次回来一直在思考,省歌曾经‘三黄时代’的辉煌如何能在新时期有新的表现,焕发出新的生机。舞台艺术是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农耕文明,黄河源远流长,创造了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现在是信息时代,艺术怎么发展?怎么存在?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是搞舞台艺术的,我希望在教学中能对黄河文化有所体现,做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如何与歌剧、舞剧、交响乐融合出新,创作出有深厚历史底蕴、符合现代需求的作品是当下我要思考和践行的。”
采访最后,戴玉强为省歌送上祝福:“我也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老人了,在这里祝愿山西省歌舞剧院七十华诞,生日快乐!祝愿她未来更加美好!”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