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女主持朱丹在社交平台直播时透露,自己最近频繁心悸,严重干扰了生活质量。
直到她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甲状腺、肺部等体内多处器官都出现了结节症状。
而当朱丹看着检查报告单最后一行的病因框时,竟然写着“鸡蛋”两个字。
这让她有些捉摸不透,明明吃了40年的鸡蛋都没有问题,为何会在这几天才产生了反应?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突然间头晕、疲惫或是上不来气,这些不起眼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可能会在后期成为自己的“枷锁”。
一旦这种“枷锁”形成,我们不仅吃不得、喝不得,而且心理上也会有所影响,从而导致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结果。
朱丹正是在工作中感到自己频繁心悸而去做了检查,才得以知道自己身体不适的真正原因。
“不是心脏问题,不是某种需要手术的病症,而是鸡蛋?”朱丹看着手中的报告单,难以置信的向医生反问。
那个在她饭桌上出现了40年的营养品——鸡蛋,却成了如今导致她身体不适的真正来源。
朱丹说:“其实去年,我就查出了对鸡蛋过敏的症状,但医生说是慢性过敏,只要少吃就行,当时我还不相信,毕竟吃了40多年了,谁也不会对这样的食品产生疑问啊。”
他还说:“医生给我的解释是,当时的过敏阈值还不高,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的下降而越来越高,所以身体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
许多网友看了朱丹的这场直播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身体健康、百毒不侵,而是慢性过敏还没有产生大影响。
其实,慢性过敏是一种低调却执着的存在,它不像急性过敏那样引人注目,没有气管收缩带来的窒息感,也没有突然爆发的荨麻疹让人惊慌失措。
它更像是在身体内部悄然积累,慢慢地越过阈值,突然某一天开始病发,让人措手不及。
更有趣的是,慢性过敏症状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心悸、疲劳、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只是偶尔的一点点炎症反应,难以直接关联到具体原因。
它模糊的表现和缓慢的进程,让人往往误以为只是身体的偶然波动,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病理机制。
一些网友随即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我从小就喝牛奶到30多岁了也没什么不良反应。直到几年前总是莫名其妙的长红包又痒又痛又找不到原因。去年喝牛奶的次数减少后就不怎么会长包,就这样的试验反复试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我对牛奶过敏”
“我们家里种的麦子,我们从小吃到大,去年我哥去查过敏源医生告诉我哥他对小麦过敏,我哥都惊呆了!”
“我10岁前和孕期对鸡蛋过敏,但是成年后生完孩子后,鸡蛋又能吃了。”
慢性过敏其实是这样的,研究显示,像牛奶和鸡蛋这样的常见过敏原,对很多儿童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似乎变得“友好”了起来。
超过三分之二的患儿在12岁以后会对这些食物产生耐受,逐渐摆脱过敏带来的不适。另外有数据显示,3岁的鸡蛋过敏患儿中已有52%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
到5岁时,这个比例更是上升至66%。对于这些幸运儿来说,曾经让他们皮疹、呕吐的鸡蛋,或许在某一天又能出现在早餐盘中。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水平偏高的患者,尤其是超过50kUA/L的人群,他们的过敏症状往往难以逆转,甚至可能持续至成年乃至终生。
那么,我们该怎样发现、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避免引起过敏呢?
有些过敏症状明显而剧烈,比如一次突如其来的皮肤红肿或急性气管反应,让人不得不立刻就医;而慢性过敏的症状可能是持久的低级别炎症,带来乏力、轻微的不适,却又不至于让你觉得非看医生不可。
这种隐藏式的表现,使得不少人可能多年不察,直到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医疗科技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比如慢性过敏的抽血检测,可以一次性分析多达90种食物过敏源,这些检测能够帮助你精确找到身体的过敏点。
就像朱丹最终发现鸡蛋和薏仁是她心悸的导火索。然而,检测仅仅是第一步。确定过敏原后,更重要的是开始与之共存的生活。
一旦知道了自己对某种食物过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规划。
从餐桌上的每一道菜,到超市里的每一份包装食品,过敏者需要学会解读食品成分表,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了过敏源。
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场合或者餐厅点餐时,一定要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避免被忽视的过敏源。
不过,光靠规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医学专家建议,对于某些轻度或潜在可耐受的过敏,可以尝试以极低的剂量逐步重新引入饮食,建立身体的耐受机制。
这种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人,却为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返正常饮食的希望。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我们不能以他人的经验来适应自己,也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去强行适应他人。
那些经验教训只不过是一个借鉴而已,要想真正解决自身的困惑,则需要积极寻找医生,从专业医生那里获得答案。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趁着还有时间,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以免在将来后悔。
希望大家可以在未来开开心心、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