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上映首日即被集体刷一星,确实是非理性黑粉行为,
但于冬也应该意识到,其宣发是不是在戏弄观众?
《无名》的问题,我曾经委婉客气地指出过:
故事太单薄,撑不起一部电影的内容,程耳导演只能在电影形式上求突破,把时间线剪碎打乱。
这么创新当然不是不行,但不适宜抗战题材
——抗战叙事有其特殊要求,需要凸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进步过程,时间线最好清晰明朗。
程耳导演把时间线打乱,反而把自己搞晕了:
比如,黄磊在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莫名其妙卖身投汪伪、梁朝伟根据1943年的日军机密文件杀了1945年来华刷履历的日本皇室成员,等等。
这些硬伤本应该避免的。
但电影本身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宣发:
你一文艺片,在宣发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告诉观众你是文艺片,王一博的粉丝不会因为文艺片就不去电影院。
他们倒好,宣发的时候讲这是商业大片,搞得热热闹闹,等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后,又宣称“打出‘商业大片’的字幕是一种艺术讽刺”。
这算什么?把观众当猴耍吗?
今天《蛟龙行动》票房扑街,谁让它宣发整烂活!
今天《哪吒2》《唐探1900》至少做到了一点:
影片内容兑现了宣发承诺。
最起码的道理,你得学会尊重观众,不要搞虚假宣传。
我的观点,为了保票房,当然可以用偶像、用大IP。但即便用偶像、用大IP,也应该是电影与偶像相互成就,偶像帮电影拉票房,电影成就偶像的银幕形象,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该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射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