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贾玲,许多人会想起她在春晚的搞笑小品,尤其是那一系列带给人笑声和温暖的瞬间。
可是,最近几年,贾玲似乎突然消失在了春晚的舞台上,连跨年晚会也不再见她的身影。
这一转变让人不禁疑问:贾玲怎么了?她到底去哪了?
01
贾玲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贫困的家庭。
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贾玲和姐姐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的贾玲非常懂事,她帮着家里做农活,割草、放牛,样样都不怕脏累。
然而,尽管生活艰难,贾玲从不懈怠自己的学习。
她自小就喜欢逗大家笑,于是,在1994年,13岁的她报考了武汉的艺校,学习了两年的表演。
1998年,贾玲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相声表演专业。
这时候,她遇到了冯巩老师,开始了相声生涯。
但就在她进入相声班的一个月后,家里传来了噩耗——她的母亲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
母亲的死让贾玲痛不欲生,但她母亲生前曾嘱托她,希望她能登上春晚的舞台。
这份未完成的心愿成了贾玲心中永不放弃的动力。
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贾玲不惧艰难,努力在相声界站稳脚跟。
然而,作为女性,她在男权主导的相声圈中并不被看好。
贾玲刚毕业那几年,靠着跑剧组、做群演、在酒吧表演等方式勉强维持生计。
直到2005年,她才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
进入艺术团后,冯巩对贾玲的帮助可谓至关重要,她也因此开始逐渐在相声圈崭露头角。
02
2010年,贾玲的相声《大话捧逗》终于在春晚的舞台上亮相。
凭借这场表演,贾玲一举成名,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2011年,贾玲再度登上春晚,她的笑点和亲和力深受观众喜爱。
接下来,她的身影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然而,正当贾玲如日中天时,2022年之后,她的身影却逐渐淡出了春晚的舞台。
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这与贾玲的导演梦密切相关。
2016年,贾玲创作了小品《你好,李焕英》。
她的母亲去世一直是她心头的一根刺,这个小品源自她对母亲的思念,也承载着她想要完成母亲遗愿的情感。
在创作这个小品时,贾玲萌生了将其电影化的想法。
然而,拍电影对于没有经验的她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贾玲减少了许多工作,专心学习电影制作的相关知识,拜访有经验的导演,逐渐积累拍摄经验。
2019年,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开机,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54亿,贾玲也因此成功转型为导演。
随后的电影《热辣滚烫》虽然没有取得《你好,李焕英》那样的票房成绩,但也收获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03
如今,贾玲的中心重心不再是小品和春晚,而是电影。
她开始组建自己的娱乐公司,致力于发展电影事业。
虽然她的电影成绩不错,但也面临许多挑战。
作为一名新晋导演,贾玲需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观众对她“女喜剧演员”的固有印象。
她想摆脱自己过去的标签,真正转型为导演,创作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2024年9月,贾玲旗下的“大碗娱乐传媒”宣布,一些演员将不再续约,贾玲也逐步从公司管理事务中抽身。
这一切都表明,她的事业已完全转向了电影制作。
这时候,观众不再容易通过跨年晚会、春晚等渠道看到贾玲的身影。
贾玲也许已经不再需要这些晚会来证明自己,毕竟她如今的电影作品已经让她在另一个领域获得了认可。
不过,贾玲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人曾质疑她是否能成功转型为导演,是否会失去观众的喜爱。
毕竟,大家习惯了她在春晚舞台上的搞笑表演,习惯了她与张小斐、汪涵等搭档的逗趣互动。
然而,贾玲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光辉岁月里。
她选择挑战自己,放下原本熟悉的舞台,走向了更加艰难和复杂的电影制作领域。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但贾玲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她的决心令人敬佩,尤其是在面对观众和行业对她的种种质疑时。
她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
结语
现在的贾玲,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在春晚小品里逗笑的喜剧演员。
她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转型为一位导演、电影制作人。
虽然她的路走得很艰难,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贾玲正在不断努力前行。
她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是希望在电影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相信未来,贾玲会用她的才华和坚持,再次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