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开年最火爆的电影,其票房更是突破120亿。不仅如此,电影剧情、人物角色也为人津津乐道,其中“申公豹”一角以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和“结巴”的个人特色成功“出圈”,“申公豹式结巴”更是成为大热话题,DeepSeek对此是如何解读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孩子口吃的情况?
申公豹为何结巴?DeepSeek这样说
申公豹为什么会结巴呢?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结巴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增加角色的喜剧效果和独特性。申公豹作为反派角色之一,他的结巴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还通过这种反差萌的方式,缓解了影片的紧张气氛,增添了幽默感。此外,申公豹的结巴也反映了他在追求力量和地位过程中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他虽然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但因为出身和身份的限制,始终感到自卑和不甘。这种心理状态通过结巴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复杂。总的来说,申公豹结巴的设定既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申公豹结巴说明他有心理问题吗?申公豹的结巴并不是直接表明他有心理问题,而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结巴在这里更多地被用作一种角色特征,用以塑造申公豹的形象和性格。这种设定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在追求力量和地位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或不自信,同时也为角色增添了一层幽默和人性化的色彩。
妇幼专家:发现口吃后半年观察期很重要
其实,口吃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徐亚琴副主任医师介绍,口吃通常在2岁半到4岁之间发病。5%~8%的学龄前儿童表现出口吃。80%~90%的病例在6岁前发病,而9岁后发病很少。约5%的儿童会面临阶段性或长期性的口吃,这其中约80%会自愈。孩子的口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即阶段性口吃),而约20%儿则持续面临口吃问题(即长期性口吃)。
“口吃”的病因一般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大因素造成,生理因素就是脑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口吃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发现口吃后的半年观察期,通过观察期对孩子的各项评估来制定干预方向。
徐主任介绍,口吃对孩子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直至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相较其他儿童沟通障碍,口吃的症状更明显,因此口吃儿童也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排挤,这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那么,一旦出现口吃,如何矫正?徐主任介绍,口吃的形成较为复杂,不是单一成因的,因此也没有简单治疗的方法。医生会根据风险因素进行区别化处理,如果儿童不具备上文提到的这些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非常低时,可以考虑一边给家长一些家庭建议,一边给予一段时间的等待时间(例如3—6个月),而不是立即开始干预。如果儿童存在高危险因素,则系统化评估、干预、指导与随访。
为此,针对孩子出现口吃问题,徐亚琴给出九条家庭建议:
1.不要提醒,也不可以指出来(包括慢慢说、不着急、想好了再说等等);
2.对孩子说话的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指出他的口吃(形式);
3.让患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不打断、不催促,适当给予提示;
4.家长讲话时放慢语速;
5.全神贯注,耐心倾听儿童讲话的内容;
6.减少提问、即刻重复(成人);
7.在患儿讲完话后,适当等待1-2秒,再慢慢地、平静地应答;
8.记录孩子口吃的情况;
9.密切关注口吃对孩子生活的影响。
通讯员 王凝嫣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