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周勇又一次踏上前往丽水百山祖的路。
纪录片《菌物王国》问世后,他始终惦记着那些百山祖菌物:是否又有了新的种群变化?能否采集到合适的菌物标本?
2024年底,《菌物王国》斩获全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金奖,并被评为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类”十优作品。作为总导演,周勇带领团队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拍摄了两年,记录下100余种菌物,开创高水平影像记录菌物多样性的先河。
纪录片也打开了周勇持续追踪菌物世界的大门。每年,周勇都要回百山祖调研。“夏天肯定要在山里呆几个月,冬季的菌物相对少,但也会去山上碰碰运气。”
于是,我们的交流,从山而起,向山而行。
镜头对准山中菌物
1984年出生的周勇留着寸头、穿着冲锋衣,他开车带我们抵达庆元百山祖园区海拔1530米的保护站。下车后,周勇从后备箱取出登山鞋,又翻出一个半人高的黑色大背包,熟练地将相机、脚架和采样袋一一装好,然后把背包带往身上一扣。“进山吧。”周勇说。
山,在周勇过往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时候没事儿就喜欢往山里跑。”周勇回忆,在家乡庆元,大山是他的童年玩伴,他后来到杭州上学、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看看。
随着周勇走出庆元,山,又成为他对故乡的牵挂。
2006年,周勇从杭州高校毕业,入职杭州某电气公司。公司待遇不错,他却觉得“太平稳”,几年后跳槽至新能源、自动化行业,工作换了几份,拍摄山水的爱好却始终没变。
“要不把爱好当职业玩玩!”2015年,周勇和两个摄影圈的朋友一拍即合,在杭州跨界做自媒体。踩准微博自然风光类视频的空白,团队在这个赛道上如鱼得水。
但周勇不满足。当时,团队的拍摄重心在杭州,周勇却老惦念着家乡丽水,“丽水很美,特别是那里的山水、星空。”
于是,2017年国庆,周勇团队用镜头记录下百山祖、云和梯田等丽水美景,该视频随后被《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转载,也吸引了丽水相关方的关注。
彼时,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正打算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拍摄庆元香菇申遗片的任务辗转交到周勇手中。
这是周勇第一次进百山祖园区拍菌物,最初只是作为申遗片的空镜头素材。但申遗片拍完后,他意犹未尽。
2020年,省政府批复《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0-2025)》。这是浙江正在创建的首个国家公园,需要有在地特色、高质量的宣传片。
周勇心念一动,百山祖是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重要分布区。放眼全球,自然纪录片多聚焦动植物,在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的菌物却少有人关注。拍摄菌物看起来不错,但难度极大。
菌物种类繁多,百山祖已知菌类有数百种,若缺乏专业支撑,几乎不可能完成一部系统性的纪录片。
2020年,周勇联系上庆元老乡林文飞,作为中国菌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文飞的加入,意味着纪录片有了可靠的专业支撑。
天时地利人和,此时皆备,周勇心中有个笃定的声音:“这事能成。”
2021年,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管理局立项《菌物王国》纪录片,该项目由省林业局支持,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管理局共同推动。经过公开招标,周勇团队成功中标,成为项目供应商。
寻菌之路历经风雨
记者跟着周勇在百山祖寻找菌物时,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往往等他掏出采样袋时,我们才意识到,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竟然也是菌物。
其实,和我们差不多,周勇团队最初也面临找到并辨认菌物的难题。他们只得跟着当地村民找、跟着专家认,一步步熟悉百山祖的菌物分布。好不容易找着了菌物,拍摄又成了难题。
如何在野外架滑轨?怎样稳定探针镜头?用哪种光源最合适?花了近一年,踩了无数“坑”,周勇团队才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野外拍摄流程。
夏季是菌物疯长的季节,周勇团队几乎天天往山上跑,每人背着三四十斤的摄影器材,带上几个面包,一进山就是一整天。
“我其实不爱吃面包,但饿的时候,吃什么都特别香。”周勇笑道。那几个月,他走坏了两双登山鞋。
拍摄过程同样困难重重。为保证画面丰富,各种焦距的镜头得轮番上场。纪录片里,几秒钟的菌物生长镜头,短则要拍摄两三天,长则要20多天。
在拍摄百山祖园区在2021年公布的全球新物种——近蓝紫丝膜菌时,正值梅雨连绵。周勇几人只得给相机搭个小棚,蹲守20来天,才成功捕捉到近蓝紫丝膜菌的生长过程,这也是近蓝紫丝膜菌首次通过延时摄影完整呈现生长过程。
“延时镜头拍摄成功率不到30%,”周勇介绍,“菌物长到一半干了、歪了、朝向变了,都是常事。”
虽然备尝辛苦,但对山的热爱,也给周勇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很少有人在冬季上百山祖找菌物,此前普遍认为,百山祖可能没有低温菌。但周勇只想着:上山看看,碰碰运气。“结果真给我找着了。”周勇说。
2022年1月2日,冷得令人印象深刻,“那天风特别大,加绒的冲锋衣也不顶用。”周勇回忆,那晚,他和两个同事在山上瞭望塔的住宿区过夜,不约而同被冻醒。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低温菌滑子蘑、蜜环菌首次在百山祖被周勇团队发现,全新物种百山祖元蘑也第一次进入人类视野。
周勇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在海拔约1650米处,他无意间瞥见一团扎眼的紫粉色,仔细一看,竟是五朵纵向生长在腐木上的蘑菇。三人凑一块研究了半晌,也没认出其种类。于是,周勇拍照发给林文飞。林文飞初步判定疑似新物种,迅速回复道,“这可能是个‘好东西’。”
经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团队进一步研究,“好东西”被正式确认为全球新物种,并命名“百山祖元蘑”。2023年5月,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
走进学校上科普课
谈及种种艰难,周勇依旧神色飞扬、眼里有光。在他的视角里,无论是在夜晚的原始森林打着手电看孢子喷发,还是拍摄直径达半米的邦式多孔菌时天降暴雨,被淋成“落汤鸡”,都让进山体验独一无二。
“身处山中,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很享受这种沉浸式拍摄菌物的感觉。”周勇笑道。
《菌物王国》完成后,周勇依旧和菌物专家保持沟通,同时奔波于各地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学术会议。
“学术是根,我们的影像和科普都需要从根上吸收营养。”周勇表示,拍摄《菌物王国》的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影像在学术科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去年开始,周勇带着菌物影像和样本走进浙江的中小学课堂,为学生们讲解菌物的分解作用、共生关系,并科普如何辨别毒蘑菇。他将知识点拆解成“能看、能摸、能闻、能问”的具体体验,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感受菌物的奇妙。
今年,周勇计划出版一套和菌物相关的科普丛书,并参与杭州皋亭山景区生物多样性自然中心建设。此外,还要将丽水百山祖等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内容,讲好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菌物科普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我们可以把这个进程加快一些。”周勇说着,往百山祖更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