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米其林星级主厨在公开批评梅根·马克尔的网飞真人秀《与爱同行,梅根》后,意外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詹姆斯顿·斯托克斯表示,曾拒绝参与这档他认为做作且尴尬的节目,然而在接受媒体采访后,他却遭遇了数百条死亡威胁。这场争议不仅揭示了网络暴力的可怕,也让公众对名人真人秀复杂心态暴露在聚光灯下。
41岁的斯托克斯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去年纽约时装周期间,网飞的制作团队曾与他洽谈参与某个尚未公开的生活类节目。尽管节目可能引发争议,斯托克斯依然选择拒绝,表示不愿为虚伪的包装背书。值得注意的是,网飞随后否认邀请过他,并表示节目立项时间与斯托克斯的叙述不符。这一争议,仿佛是真人秀产业虚实交错的缩影——一旦镜头打开,真假难辨。
然而,斯托克斯的个人经历,比任何编剧的剧本都更为戏剧化。13岁时,他因为家暴被迫逃离家,流落伦敦街头;15岁开始在名厨马可·皮埃尔·怀特的餐厅当学徒;24岁成为英国最年轻的年度餐厅得主;如今,布拉德·皮特已经买下了他的传记电影改编权。这位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明星厨师直言:“就算节目主角是唐老鸭,我也会批评。”他直率的态度与梅根团队精心塑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仿佛真人秀舞台上的两面。
尽管遭遇了大量恶评,梅根的《与爱同行,梅根》第二季仍如期推出。节目中梅根所推销的树莓果酱和食用花瓣,已经成为新官网首发的品牌产品。将真人秀与商业布局深度绑定的举措,《卫报》讽刺为空洞的生活指南,而《电讯报》则犀利指出,这是一场自恋的表演。即便是曾公开支持梅根的喜剧演员凯瑟琳·瑞安,也转变了立场,质疑梅根的童年故事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值得玩味的是,节目组的内部评价却两极分化。导演迈克尔·斯蒂德对梅根的烹饪热情赞不绝口,而参与录制的名厨罗伊·崔则称梅根在厨房里的表现宛如天赋。这种分裂的舆论,恰如当今社交媒体的现状——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争议本身已经成为内容的主要推动力。当斯托克斯收到死亡威胁时,他困惑地说:“我不过是在评价一个节目而已。”然而在粉丝经济的规则下,任何对偶像作品的批评都可能被解读为人身攻击。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最令人深思的或许不是节目的质量,而是公众对名人形象的执着。梅根在最终集举杯时的台词,既像是对王室生活的告别,也像是对流媒体时代的表态。而斯托克斯从街头流浪汉到好莱坞传记片原型的逆袭,则深刻体现了观众对草根阶层真实人生的永恒向往。当摄像机开启,镜头前后的每个人都不得不戴上面具,关于真实的追逐游戏,最终让每一个人都成了戏中的一员。
正如网飞坚持续订第二季的决定所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争议从来不是终点。当梅根在镜头前搅拌果酱,斯托克斯在灶台前怒斥虚伪,而观众在屏幕前刷屏时——这或许才是真人秀最真实的剧本:我们都在观看,我们都在参演,我们都在这个巨大的楚门世界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