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片《抓娃娃》的热映,截至7月21日,沈腾主演电影的累计票房突破350亿元,创造中国影史纪录。
这是沈腾个体成功的标志,更是中国电影市场热辣滚烫的缩影。作为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喜剧演员,沈腾的票房传奇,无疑是喜剧盛宴繁荣至极的典型表现。
纪录刷新,固然可喜。但面对如此显赫的票房纪录,我们还是禁不住要问:350亿元的喜剧成就背后,中国电影还缺什么?
为什么是沈腾
票房是衡量演员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显性标尺。
如果评选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演员,答案未必是沈腾。但就票房成绩而言,沈腾是绝对的领先者。甚至可以说,高票房堪称是其主演作品的普遍特征。
比如2021年上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高达54.13亿元;2023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满江红》,票房45.44亿元;电影《独行月球》,票房31.03亿元。其他电影作品《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疯狂的外星人》等,票房成绩也都领先一时。
作品高产、票房高企,为沈腾率先打开350亿票房纪录关口,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而这一独属沈腾的成就背后,断非一己之力唾手可得,更不可能单单源于偶然。
独特的喜剧天赋。沈腾毫无疑问是风格化、辨识度极高的演员。其表演风格诙谐幽默,擅长从细微之处找到喜剧点,将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栩栩如生。他的喜剧表演不仅搞笑独特,还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
角色塑造深入人心。沈腾在多部影片中塑造了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如《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鱼、《你好,李焕英》中的贾晓玲父亲等。这些角色各具特色,且都充满了沈腾独特的个人印记,让观众难以忘怀。
口碑与票房双赢。其电影作品往往能够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双赢。观众对沈腾演技的认可和对电影内容的喜爱,使得他的电影作品能够持续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从而创造高票房。
广泛的观众基础。沈腾的粉丝不仅来自影院,也来自综艺节目。综艺节目让沈腾有机会展示其多才多艺,进而不断扩大粉丝群体,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这些粉丝对沈腾的喜爱和支持,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在上映前就拥有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期待值。
喜剧的盛宴
作为当代喜剧演员的代表,沈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喜剧电影的成功。
沈腾以喜剧电影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喜剧的盛宴时代。
喜剧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类型。从默片时代的卓别林作品,到冯小刚、葛优的贺岁片系列,以及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作品,不同时代的喜剧电影代表作都曾产生巨大的市场影响和社会反响。
喜剧的核心是幽默感。幽默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幽默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共鸣。喜剧演员通过巧妙的台词、夸张的表演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创造出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这种效果能够迅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发共鸣和认同感。
喜剧电影是娱乐的。如周星驰《喜剧之王》、贾玲与沈腾合作的《你好,李焕英》等作品,其精髓在于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幽默元素与深刻的情感内核相得益彰。好的喜剧电影,总是能够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温暖、感动和思考。
喜剧电影是简单的。喜剧通常具有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与其他类型片相比,喜剧更注重情节的趣味性和人物的个性表现,而不是深入剖析社会现实或人性复杂。这种特点使得喜剧电影的定位更倾向于“老少咸宜”,无需过多的思考和解读,即可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时代生活中,承受现实压力的观众,总是喜欢更加轻松的消遣方式。喜剧电影以其轻松幽默的特质,成为观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首选,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流,也就不难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喜剧往往是积极的,而非压抑的。像沈腾主演的系列作品,总是通过展现人物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和机智应对,传递出正能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氛围无疑是更受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由此呈现出时代盛宴的特征,自有必然的一面。
从这个角度上讲,沈腾既是这场盛宴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这场时代盛宴的直接受益者。
笑过之后
有人坐享盛宴,便有人直面落寞。
喜剧盛宴,当不止于欢颜。坦白而言,问题可能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市场需求之变,引领市场供给之变。
与喜剧相比,其他类型片尤其是正剧作品,往往更注重情节的复杂性和人物的深度刻画,需要观众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感受。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观众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易懂的影视作品来放松自己。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使得正剧在市场上的表现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正剧在题材和风格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可能更侧重于历史、社会、政治等严肃话题的探讨,或者采用更为深沉、内敛的表现手法。这种局限性可能使得部分观众对正剧产生距离感或兴趣不足。
其实,纵览历史上诸多优秀喜剧电影作品,共同之处恰恰在于它们都具备独特的创意、深刻的主题、生动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相比之下,当下许多喜剧电影往往落入“为幽默而幽默”“为搞笑而搞笑”的窠臼,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呈现为流行段子与网络热梗的杂烩与翻炒。
就技术的角度而言,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来创新和调整内容和形式,以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本身更易于被观众关注与肯定,这一汇聚于喜剧电影的经验与模板,理应普及到更多类型片的制作过程。
好作品从不缺少市场,只是市场供给侧的好作品,往往少之又少。如果说喜剧不仅仅是笑料堆砌,更重要的是通过幽默的方式触动观众的情感。加强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动,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温暖和感动。那么,影视语言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不能滞留于说教,而要更加注重深入观察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期从中提取有趣、有共鸣的故事素材,使电影更加贴近观众,引发共鸣。
或许,只有这样,喜剧的盛宴才会不陷于虚妄,浮于笑颜表层的困局才能早日被拆解。毕竟,喜剧的目的并不单单是催人发笑,而是引人深思;影视剧作的终极目标也注定不是为了说教,而是唤醒认知、传递价值。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