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山姆的会员们很生气。
气到什么程度呢?
气到半夜都要起来发个朋友圈骂一顿。
为啥非要发朋友圈?
不发朋友圈谁知道咱是山姆会员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要适时配合一个战术后仰。
这件事的起因,其实很诡异。
诡异就诡异在,山姆只是上架了一些楼下小卖铺就能买到的商品,比如好丽友派、溜溜梅、盼盼面包、卫龙辣条之类。
看似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上货补新,却意外导致了广大山姆会员们很生气,甚至让山姆口碑出现了下滑。
山姆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超市,而是实行的会员制,只有花钱办了会员卡,才有进门资格。
本来以为这样无限接近纯薅羊毛的运营模式在咱这难以开展下去,没想到却热火朝天。
门槛不是歧视,只是在筛选精准用户。
而山姆的精准用户,就是所谓的中产。
900多万的中产阶层,愿意为这个门槛买单,一年光是会员费就达到了20多亿。
有人说,选择山姆,是因为山姆的品控做得好,是最好的产品质检员,在这里购物,主打一个放心。
虽然山姆在品控上连续翻车,坚果吃出来蠕虫、牛奶里面有异物……但依然阻挡不了中产们用脚买单的决心。
因为在中产们的眼里,逛山姆超市,逛得不是超市,品控什么的更没听过,
而是阶级,是圈层,是优越感,是情绪价值。
2024年,山姆在中国的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一季度,山姆会员店中国的会员收入增长超过40%,会员数量持续增加。
看吧,中产们逛得不是超市,是身份!
我是交了260块钱的VIP中P,凭什么跟你们吃一样的东西?凭什么跟你们逛一样的超市?逛得超市凭什么都跟你们一样的“低级货”?
他们反对的并不是山姆上架了这些商品,而是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到这些商品。
“你也配姓赵”的翻版罢了。
山姆本身的选品逻辑就是,你想要我上你的货,你就必须符合我的标准,认同我的规则,而我不认国标,只认“店标”。山姆还会与具备研发能力的供应商携手,共同打造“山姆标准”新品。
山姆的选品逻辑其实在给会员们编制了一个“特权乌托邦”。
这次,山姆上新,上了几样国货,特权看似被取消了,中产们的遮羞布被揭开了,会员们顿时炸锅了。
在国外,山姆经常上新一些本国的“国货新产品”,只要符合所谓的“山姆标准”就行。但是国外的中产们,并没有炸锅,可能是因为他们是“真中产”?
要我说,广大的“国产”山姆会员们也不用太着急。
其实,仔细看看这几个所谓的楼下小超市就能买到的新商品,在包装上、成分上、配料表上其实跟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都有一定的差异化。
也就是说,虽然品牌一样,但是买到的却不是同一种东西。
严格来说,这些商品都属于“山姆特供”。
怎么样,花了260元的门槛费,就能吃到底层老百姓吃不到的“特供”,优越感是不是又回来了?情绪价值是不是又拉满了?优秀的智商是不是又占领高地了?
说到底,山姆的选品逻辑并不新鲜,胖东来一直都是走的这条路,专营特供自产的商品琳琅满目,还口碑良好。客户唯一闹脾气的点就是,为啥没在我家楼下开一家?
山姆没有变,只是不太符合国情罢了。
干脆,山姆取消会员制算了,胖东来没收那260块钱不也成为了超市界的良心了吗?
多大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