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观看了《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五季的第7期和第8期,感触颇深。整场比赛的呈现,给人一种深思后会感到不寒而栗的真实感。
在这两期节目中,桃花坞举办了一个歌唱比赛,所有人被分为三组进行表演。仁科作为队长,带领的队伍表现最为不理想。队员包括宁静、李雪琴、朱丹和闫佩伦。
赛后,仁科显得异常沮丧。平时大家看他似乎轻松自在,但事实上,他对待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谨和认真。仁科所在的队伍失败,根本原因是队员们缺乏配合。许多他精心设计的创意,都遭遇了队员们的抵触和不执行。
其中,宁静和李雪琴的表现最为突出。仁科提出的创意,表面上大家都表示认同,随后却提出了许多执行细节上的问题。看似他们是在为创意提供建设性反馈,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的言辞装饰,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他们根本不愿意配合,甚至拒绝落实创意。
每一个创意从提出到执行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果一开始就不去执行,那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宁静和李雪琴将问题推到执行阶段之前,实际上是想避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她们并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是把问题推得越远越好。
面对宁静和李雪琴不断的“建议”,仁科选择了妥协,决定换个创意。然而,不管他如何调整,总会遇到两人新的“建议”。最终,他只得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无需太多努力的创意。这一过程的反复拉锯,体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
宁静显然是倚老卖老,不愿意付出任何额外的精力。而李雪琴,虽然表面上与宁静和谐相处,实际上却在背后不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她顺着宁静的意见,推卸责任,不断增加仁科的困扰。
仁科的性格非常善良,总是试图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希望大家都能达到共识。但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使得局面更加困难,因为他没有选择坚持自己的立场。对他来说,音乐是最为真挚的,无论舞台大小,都要呈现出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但是队员们的推诿和不配合,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觉得自己辜负了音乐和观众的期待。
相比之下,宁静和李雪琴只是在消极地完成任务,丝毫不关心作品的质量。她们没有任何负担,毫无责任感。更让人感到沉重的是,她们不配合的背后,似乎有更深层的原因。仁科的咖位不足,他的善良使得他们更容易无视他。
宁静明确表示,如果是汪峰提出的创意,她会毫不犹豫地执行。而李雪琴,同样有着类似的态度。她不认为自己需要捧场仁科,毕竟仁科的身份和地位不够强大。而她对宁静却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宁静拍电影时,李雪琴不仅出谋划策,甚至毫不犹豫地执行了所有命令。这种对比,揭示出李雪琴其实在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她对待仁科的“善良”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
从这件事来看,仁科应该逐渐意识到,像李雪琴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她们不尊重他,只是利用他。相反,像闫佩伦、许昕、辣木洋子和蔡文静等人,才是值得深交的人。无论是在创意的支持上,还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们都无条件地支持仁科。虽然有时他们的意见可能不同,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尊重仁科。这种尊重,才是值得信赖和珍惜的。
仁科和汪峰的经历也展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团队氛围的影响。仁科对组员保持尊重和平等,反而让一些人有恃无恐,而汪峰则是严格要求,丝毫不讲情面,结果反而让队员们更加守规矩。这反映了“人性中的受虐性”——越是对别人好,越容易被人踩在脚下;而对别人严厉,反而会激发出他们的忠诚。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职场。当你总是为别人着想时,往往会被那些“欺软怕硬”的人利用。而那些“欺软怕硬”的人,才是职场中最让人心力交瘁的存在。你越是善良真诚,越容易成为他们的“玩物”,在职场中始终挣扎。
最让人失望的是,当某些人发现仁科沮丧时,他们又开始表演所谓的“安慰”。这些话语只是为了给他们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试图为自己的不配合辩解。对于仁科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名次的高低,而是能够呈现一份真正值得观众喜爱的作品。虽然名次不重要,但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不能辜负每一位真心支持自己的观众。而那些不在乎结果的人,显然并不懂得什么是尊重与责任。
总而言之,某些人只是尊重“咖位”,而非仁科这个人。这些人从未真正看重音乐,只有在自己的利益面前才会做出改变。
这段经历无疑是仁科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许他从中学到了什么,知道了哪些人值得信赖,哪些人值得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