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发布会上,知名主持人兼节目总编辑张越向大家分享了她的心声:“这是一项极具趣味性的创作。”她提到,现场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导演们——大多来自大学校园——带着对创作的激情与新鲜的思维方式,他们拿着相机或手机,按照自己的拍摄手法、表达理念与独特视角,开启了属于他们的艺术创作。这番话不仅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凸显了短视频综艺所带来的表达机制革新。如今,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创作单元,展现个人的声音和视角。
《江南·十二场欢聚》的短视频综艺海报。
短视频综艺与传统节目最大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和快速传播,更多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综艺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摒弃了高度流程化的内容安排,从而让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得到了释放。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运作方式下,每个创作者都可以站在平等的起点,融入个人经验、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创作出既多元、开放又有辨识度的内容,带来全新的文化表达形式。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的四位总编辑(坐者左二为张越)在发布会现场。
传统的长视频综艺节目通常依赖于策划团队的精心布局,由导演掌控节目的节奏,嘉宾在规定的框架内参与,甚至每一秒的画面都经过预设与精心安排。虽然这种方式保障了节目节奏和叙事的完整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个体表达的空间,使得内容逐渐趋同,风格固化。然而,短视频综艺则完全不同。参与者不再局限于预设剧本的框架,而是拥有自由的创作空间。每个创作者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表达、讲述,甚至是记录下日常瞬间,这种结构解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让“表达”成为创作的核心,而不是仅仅为“呈现”服务。
“总编辑部”为创作者提供基本主题,但不限制角度与表达方式。
“无设定”并非完全无序,而是采用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方式。在《江南·十二场欢聚》这类短视频综艺中,创作者们的自由度得到了极大释放。总编辑部虽然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主题——例如非遗、人物、场景等,但具体的拍摄方式和表达角度完全开放,这样既能确保内容不会偏离太远,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创作者的自由表达。
在这个框架下,每一位创作者都站在平等的起点上,展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视角。这种机制是对年轻创作者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深度信任。每个短视频账号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创作单位,由创作者完全掌控内容风格、拍摄逻辑与剪辑节奏。即便拍摄同一地点,不同的创作者呈现出来的却是多重视角和情绪,反映了平台对多元审美的尊重与支持。每个镜头的开启,都是创作者表达权的体现。
短视频综艺让创作边界不再由少数人设定,而是向更广泛的群体开放。
与传统媒体中观众只能被动接受“剪辑好”的内容不同,短视频综艺让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有机会直接与观众见面,展现他们对世界的个人解读。过去,综艺节目是由少数内容专家筛选后呈现的公共内容,而如今,每个创作者的视角和想法都能独立发声。个体的选择、兴趣和关注点不再被统一的内容逻辑所压制,而是作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存在。正因为如此,主观性不仅成为风格多样性的来源,也成为作品的合法性依据。不论是一次拍摄失败的镜头,还是一段不完美的对话,它们都可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真切反映了创作者的语境和当下青年的独特表达。
短视频综艺不仅仅是内容创作的创新,更是文化参与机制的革命。它让不同地区、阶层、兴趣群体的个体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镜头下,南方的小村庄与北方的城市、传统非遗传承人与现代大学生、普通生活与个体思考都可以同台呈现,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文化壁垒与认知框架。
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创作模式下,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次叙事的开创者。这里没有强加的“标准镜头”或“统一语言”,只有个人对世界的观察与叙述。这种方式的最大意义,不仅是对创作潜力的肯定,也是对表达权的重新分配。当每个年轻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短视频综艺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更是更加宽容、真实、充满生命力的时代图景。
《江南·十二场欢聚》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青年演员成长过程的探索,也是对“戏剧社会化应用”的深度实验。节目将传统的表演训练与江南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细节相融合,借“衣食住行”这一文化载体展开多维度的文化接触与表达。而在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江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拆解成多个视角,每一位创作者都可以从自己的主观切入点出发,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不仅是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更是文化创作逻辑的一次深刻转型。
归根结底,短视频综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将表达的权利重新归还给每个创作者本身,让每个人的声音和视角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