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特开心2》首期:笑点匮乏,创意乏力,明星也难救场
6月14日,综艺节目《麻花特开心》第二季迎来了首期的上线,依旧延续了开心麻花成员们团建式的综艺模式。然而,从第一期的呈现来看,第二季的观众评分显然不可能超越首季。回顾第一季,这档节目的豆瓣评分仅有5.9分,而第二季的首期节目不仅未能摆脱老问题,甚至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呈现出更多落后与尴尬的痕迹,似乎连开心麻花的金牌搭档沈腾和马丽也无法挽救这局面。
“真伪验证”环节:搞笑成了尴尬
《麻花特开心2》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开心麻花的成员们通过所谓的“机器人”来验证自己在影视作品中的“真伪”。验证的方式则是让演员们重新演绎自己曾在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编导或许本意是想通过这些经典桥段来引发观众的笑点,但在综艺节目中,这种重现名场面的方式却显得非常生硬。
在电影中,这些经典场景无疑能够带来笑点,但当它们被生硬地搬到综艺节目中时,效果却大打折扣。演员们虽依旧全力表演,但观众感受到的却更多是尴尬与疲惫,而不是久违的欢笑。在这一环节中,沈腾和马丽等人并未展现出应有的灵光闪现,反倒让人感受到一种机械化的表演。这不仅无法带动观众的情绪,反而让节目更显沉闷,笑点完全消失,尴尬氛围愈加浓厚。
《抓娃娃》剧情模仿:“找儿子”成软弱无力的设定
紧接着,节目进入了模仿《抓娃娃》中的剧情,展开了一个以“寻找儿子”为主线的故事情节。这个设定本身或许有些许可取之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显得乏力无趣。例如,沈腾与马丽等人需要唤醒一群假装入睡的“儿子”,这个环节并没有构建出任何真正的对抗元素,基本上只是简单的声音对抗,演员们通过提高音量来试图激发笑点。
为什么这个环节毫无笑点呢?实际上,这种“唤醒装睡”的设定,韩国综艺中非常常见,编导们通常会在设定之外加入丰富的细节和冲突,让每位参与的明星嘉宾都有自己的角色任务和对抗策略。而在《麻花特开心2》中,这个环节显得过于随意,没有足够的剧本加持,缺乏必要的笑点设计。最终,演员们的表演也显得没有任何紧张感或创新,仿佛他们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非用心去创作一个有趣的段子。
“捉迷藏”环节:照搬无趣,缺乏创意
另外一个环节,节目组借鉴了国内综艺《开始捉迷藏》的设定:让几位成员藏起来,其他演员去寻找。这一设计本应引发观众的兴趣,但却显得极为粗糙。《开始捉迷藏》中的“捉迷藏”环节玩得有趣且充满挑战,选手们藏得十分巧妙,寻找的过程也充满了紧迫感。而在《麻花特开心2》中,藏匿者明显不费吹灰之力,而寻找者也毫无压力,缺乏了应有的紧张感与趣味性。更令人失望的是,整个环节的模仿痕迹过于明显,照搬的水平却相当低,甚至让人觉得原有的创意和笑点被无情消耗,导致观众的兴趣大大减退。
松散气氛:从“对抗”到“茶话会”
紧接着,《麻花特开心2》节目的气氛越来越松散,尤其是在几个明星坐下来围成半圈聊天时,整个节目几乎失去了对抗性,仿佛进入了一场轻松的茶话会。对比早期的综艺《奔跑吧》,这一点尤为明显。原本紧张刺激的任务和环节,如今变得没有挑战,甚至连紧张感和悬念都被消解殆尽。《奔跑吧》最新一季终于意识到对抗性的重要性,迅速调整策略并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而《麻花特开心2》则恰恰相反,缺乏对抗,造成了节目内容的拖沓与单调,收视自然水土不服。
尽管沈腾、马丽等资深喜剧演员依旧尽力想要制造笑点,然而,由于节目的整体框架和安排问题,老牌喜剧演员的光环也难以扭转节目的疲软局面。节目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如此根深蒂固,即便是演员们竭尽全力,也只能力不从心,难以挽救整档节目的局面。
结语:编导的失败才是根本原因
综艺节目的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明星阵容和演员的表演,编导的创意和制作能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类似电影制作,演员的表演固然重要,但如果编剧和导演没有足够的创意与独特性,再强大的演员阵容也难以拯救一部作品。同理,《麻花特开心2》之所以让人失望,并非因为演员们缺乏魅力或幽默感,而是节目本身的创意枯竭,编导未能找到真正打动观众的亮点。
综艺节目的制作,需要有真正具备创意的编导,他们应该能够洞察观众需求,设计出有趣且充满挑战的环节。而这恰恰是《麻花特开心2》所缺乏的东西。正如一顿美食,单有好食材却没有一位优秀的厨师,最终只能是一盘毫无味道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