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季里聊聊
中短篇的“二创”
就在“妃子笑”上市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近一个月时,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迎来点映收官,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出场,让人梦回《长安十二时辰》。
这是马伯庸和曹盾、雷佳音的二搭,而网友对一部剧的超高期待,往往源于对故事的喜爱和卡司的信任。
《长安的荔枝》原著聚焦小吏李善德如何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送往长安,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大唐“打工人”的绝境求生,串联起盛唐危机暗涌中的众生百态,讽刺职场陋习与权力腐败。
不过,7万字的小说,改编成35集电视剧,如何解决扩写问题?中短篇小说改长剧,要解决的核心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开播前就有书粉关注的问题。
有相关从业者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市面上主流现代剧差不多是20~24集,古装或者年代剧则是30~40集,这些集数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长度,很多IP改编剧会直接套在这个模式里操作。
通常来说,电视剧改编更偏爱长篇小说,特别是平台成为主导方后,一是内容体量上有更大的挖掘空间,二是20集以上更容易发行。播出周期短的话,对平台会员拉新、广告招商都有很大影响。
随着网文IP改编的兴起,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更是一度陷入低迷,文学评论家阎晶明认为,这是受到了影视改编的影响:就市场而言,长篇小说改成长剧的机会更多。
不过,随着长剧赛道越来越挤,各大平台在争抢大IP之余,还瞄准了不少小众IP,这其中有不少小体量作品,比如,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松本清张的《交错的场景》、沈星星的《边水往事》等,走的都是精品短剧创作路线。
又要卷质量,又要保商业,有段时间,三大平台都推出各种剧场,靠剧场品牌来完成招商。这其中,悬疑剧场就出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改编的好剧,比如,双雪涛的中篇《平原上的摩西》改成6集悬疑剧,登陆的就是爱奇艺的迷雾剧场。
随着豆瓣阅读、知乎“盐选故事”等以中短篇为特色的网络文学平台入场,短篇故事成为创作趋势,这些小说以轻体量、反套路、强情绪为看点,既有《执笔》《贵妃起居注》等小说被改编成微短剧,也有《九义人》等中短篇被扩充成了长剧。
一般来说,一部中短篇小说,要改成长剧集(通常24集以上为长剧,16~24集为中剧,16集之内为短剧),必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扩写。
此前不少剧集的做法是,丰富人物,叠加剧情,但为了追求话题,往往朝着“狗血冲突”方向走,又忽略铺垫和细节刻画,与高收视相对应的,往往是两极化的口碑。
这两年,比较成功的中短篇改编,可以看看浙江作家畀愚的《叛逆者》,原著4万余字,改编成43集,30万人打出7.7的高分。
导演周游在采访时提到,小说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故事张力强,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团队在保留原著的架构上,对故事结构、人物关系等事无巨细地做了多次梳理和调整,这种“二创”,重点完善了男主的成长线,对主要配角的凸显和非必要人物的淡化都恰到好处,而且尊重了观众智商。
“好的影视改编并不是非要刻板地、按照原作来讲故事,而应该提取原作的精华,大胆地想象,超常地发挥。”莫言说。
近年来,马伯庸的小说一直颇受影视公司青睐,但改编并不是易事。其小说学术性较强,往往是创意大于故事,而电视剧的核心是剧情和人物关系。即便是好口碑的《长安十二时辰》,将“一天”的故事拍成48集,当时播到中段时,也曾陷入争议。
马伯庸较好的一次改编,是本人担任编剧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小说23万字,包括了6个案子,他选了其中的“丝绢案”扩写成14集的剧,除了填补细节、丰富人物外,还强化了内容深度,因此口碑极佳。
再看《长安的荔枝》,根据马伯庸和导演曹盾的采访,改成35集的长剧是为了弥补马伯庸在创作时的遗憾,丰富原著中的故事和人物,展现更有层次的世界。
刚开播,从服化道到运镜,再到开篇小传等,诸多设计堪称精美。而作为35集的电视剧,“荔枝”扩容首先增加了一位几乎“平行”的男主——小舅子郑平安:被家族驱逐沦为“陪酒侍郎”,阴差阳错被左相势力安排入岭南,寻找右相勾结地方的证据,行至一半又加上了“为父报仇”的背景。
“权谋线”在书中随着送荔枝的进程层层揭开,而电视剧前期就开启了更多朝堂斗争,放进了官商间的错综关系,以及胡商间的各种争斗。
虽然放大朝堂线后,冲弱了“送荔枝”这一主线,但剧播至今,最高光的无疑是众人接力、绕城跑马的试验,这是基于原著的扩写。
后期,荔枝园被砍伐、李善德归隐岭南、郑平安为救李善德离世等情节,都会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小人物被卷入权力场后的身不由己,被压迫者又对他人带来压迫的循环。
7月,电影版《长安的荔枝》也将上映,很多观众开始期待两个小时的送荔枝故事,从长度而言,这可能更适合品咂。
就像很多人偏爱个大水分足的妃子笑,但也有人独嗜个小甜度高又带一股桂香的桂味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