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了,贾玲没有塌房,也没有退圈,更没有因为被骂或情绪崩溃选择消失。她只是,简单地——不想再陪你们玩了。
她走得彻底,走得毫不拖泥带水,连个回头的姿势都没有,走得让那些期待她“继续搞笑”的人都觉得特别尴尬,甚至想抠脚。你看看,观众的期望变化多端,但却始终没能真心待她一回。她胖的时候,你笑,说她接地气;她瘦了,你说她炒作,拿身材和票房做交易;她拍喜剧电影,你夸她“喜剧之王”;她拍了一部不搞笑的拳击片,你就开始嘲笑她“借减肥洗白”。到底贾玲得做什么,才能配得上你们让她活在你们面前?——她也终于想明白了:不做了,随你们怎么说。你们说她“变了”?是的,她确实变了,要不然她早就被你们笑死了。
曾经的贾玲,什么样子呢?上综艺不化妆,穿男装,甚至拿自己当笑点,别人嘲笑她,她就接梗。什么“女汉子”、“胖妞”、“冯巩门徒”、“一人撑起春晚喜剧线”……这些听起来可能是荣耀,但背后的真相只有一个字:她不威胁任何人。她演你熟悉的角色,讲你想听的笑话,哭得让你跟着流泪,笑得你觉得亲切,像是你寝室里那个最懂事的姑娘。结果,突然间,她不再这么做了。她开始闭嘴,开始去打拳,开始瘦身,开始拍一部你压根不敢笑的电影。你受不了了,因为她不再按你的预期发展,她不再搞笑,不再自黑,不再卖可怜,也不再用“我就这样”来给你们台阶下。她翻脸了,开始拒绝演你们想看的角色。
你说她“营销”,说她“人设翻车”,甚至说她“票房靠身体”。但我告诉你,贾玲是真的瘦了,不是靠AI抠图瘦的;她是真的累了,不是为了微博带货而减肥。她是在用自己一层层剥掉的肉,拍了一部你即使骂她也不会反击的电影,随后悄悄让它下线。
贾玲太他妈有礼貌了。她不是“销声匿迹”,她是自己拔了网线。
有人说,“你看沈腾还在,马丽也在,怎么就你贾玲躲起来了?”你是不是忘了,她不是在等通告,她是导演,是老板,是全片的操盘手。她不再是单纯的艺人,而是一个创作者。你以为她没新戏是因为没人找她?大碗娱乐每天能收到几十个剧本,光是《热辣滚烫》之后找她做品牌代言的就能排到长城去。可是她不想动了。她不想再演那个“你们觉得她应该是”的人了。
你想看她回到春晚?她知道,那意味着重蹈覆辙。你想看她拍《李焕英2》?她知道,那等于是把自己的命卖了第二次。你想看她去综艺捞热度?她知道,所有问题都会被“你现在几公斤?”给盖过去。
她怕什么?她不怕骂,不怕失败。她怕的,是连说话都没人听完就开始笑场。
所以她走了。不是退圈,而是抽身;不是退出娱乐圈,而是回避人设。说到底,她真正懂了:这届观众,根本不值得她为了他们继续表演。
喜剧演员最难的地方,就是你不允许他们改变。你看得懂周星驰在拍《功夫》时那股憋劲;你知道黄渤迟早会成为导演;你甚至能接受沈腾演正剧。但你不愿意看到贾玲变。为什么?因为她是“你最不设防的熟人”。她每年都会出现在你除夕夜的电视上,你听得懂她说的方言,她一哭你就鼻酸,她笑场时你觉得她像你认识的某个姐姐。她如果不再是那样了,你就不舒服了。你想把她按回原地,重新定义她。但对不起,她走开了,你无法再定义她了。
她不再是你习惯的那个贾玲,而是一个真实的、带着伤痕的女人。
最后,贾玲不是喜剧之王,她只是一个不肯被喜剧吞噬的人。
你问贾玲去哪了?她在让那个胖嘟嘟、笑起来特别甜、说话像打趣的,那个你以为永远不会变的自己,慢慢地消失掉。她不欠我们任何东西。并不是每个搞笑的人都该用自己的人生去取悦别人;并不是每个胖子都该永远胖着,让你有些优越感;并不是每个女导演都要“对得起票房”,才算是成功。
你可以不喜欢现在的贾玲,但请记住,你不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而她也不是你情绪的回收站。她走了,不是坏消息,她不回来,也不是遗憾。她如果哪天回来,那一定是带着新的拳头,而不是笑话。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志,也不是复盘报告。只是一个女人,累了,选择走开了。我们坐在这里讨论,不能替她做决定,但起码别再用她未必想过的“样子”继续消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