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档综艺节目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比如《跑男》、《中餐厅》和《五十公里桃花坞》这些节目,都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真正稳居热播榜单的,往往是那些已经播出了多年的经典节目。这些老牌综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拥有非常稳定的观众群体。只要节目一播出,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宣传推广,收视率就会自然飙升。
通常来说,综艺节目的播出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年到这个时间,观众就会自动开始关注相关内容。换句话说,节目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拍摄,几乎就能确保节目的热度。
另外,大家也知道,综艺节目的嘉宾几乎都由明星担纲,而每档节目都会有几位流量明星参与。在如今这个追星文化盛行的娱乐圈,明星效应显然对节目收视有着不小的影响。每当节目开始录制,必定会有媒体或粉丝进行拍摄,随后这些路透照片或视频便会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说实话,这种由网友自发传播的信息,比节目组的官方宣传更加有效,传播速度也更快。
比如,《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档节目,无论已经播到第几季,仍然充满了话题性。虽然节目已经做到了第五季,但提到第一季的那些尴尬名场面,依然让不少人记忆犹新。每年节目一播出,尴尬的场面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年,《五十公里桃花坞》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套路。节目刚开始,嘉宾们通常都会显得很尴尬,节目组也会着重营造这种气氛,哪怕嘉宾之间并不陌生,也会想方设法设计一些让大家尴尬的环节。
比如,在这一季的节目中,嘉宾们站在升高的圆台上进行自我介绍,这个环节显得尤为尴尬。尽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互相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熟络。简单的自我介绍就足够了,但节目组却故意把大家放在一个高台上,制造尴尬的氛围。这个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话题,带来更多的看点。
当节目中这种“尴尬时刻”逐渐展开之后,接下来便是嘉宾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常用的手法,每一季节目几乎都会围绕这种矛盾展开。今年也不例外,比如宁静和朱丹之间的冲突,欧阳娣娣一开始就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忍不住哭了出来。所有这些矛盾和冲突,都是节目惯用的“套路”。
随着节目进展到中期,矛盾逐渐消解,节目组便开始营销嘉宾们的和解过程。通常从最初的尴尬和冲突,到最后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的转变,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桃花坞”氛围。而在节目临近结束时,大家又开始展现出极度的不舍情感,这种关系的蜕变通过剪辑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动。
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有一位嘉宾的表现非常出彩,那就是朱珠。她在这一季中毫不掩饰地揭开了真人秀背后的“虚伪面具”。每季节目都会设有一个固定环节——“行为艺术”,这一季也不例外。在最新一期中,节目组设置了一个名为“笼中人”的行为艺术环节。
该环节的介绍中提到,宇宙中的星辰比地球的沙粒还要多,但人类依然被无形的墙困住,无法触及宇宙的边际。在这个活动中,嘉宾们需要思考自己被什么困住,并在雪山旁边打开笼子,喊出自己的无奈与抗拒。
当这个活动公布后,大家纷纷开始反思自己被什么困住。其实,许多嘉宾的表现都挺好的,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朱珠。她的分享让我感到非常佩服。朱珠坦言:“这个话题从一开始问我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一直在思考。最开始听到仁科那首诗的时候,我很震撼,然后听到大家的分享,睇睇全程都在哭,还有小董、翊然他们也都打开了内心。我自己也想过,是否要把内心的东西挖出来,但总觉得没有安全感,之后我又觉得,可能分享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算了,但又觉得那样更没必要。所以,这个话题让我感到很困惑。”
朱珠的话说得非常到位。毕竟,这只是一个真人秀,大家彼此虽在镜头前互动,但并不至于熟到可以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毕竟,内心深处的痛苦,分享出来未必能得到共鸣,反而可能遭遇网络暴力或各种质疑。
此外,一些嘉宾确实只是为了配合活动而编造一些虚无的“鸡汤”式发言,甚至有些话显得十分空洞和做作。朱珠直言,这种表面的“真心话”并没有实际意义,观众并不需要听这些伪装的言辞。
其实,每次遇到类似的行为艺术,大家都想尽办法去找话题来吸引眼球。说得好,不仅能获得观众的好感,还能迅速“出圈”,圈粉无数。而为了这个目的,许多嘉宾都会在背后费尽心思,甚至为此准备很久。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活动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意义呢?朱珠的话提醒了我们,这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可能反而让嘉宾们更加困惑和不自在。尽管如此,除了朱珠,其他嘉宾似乎都愿意做“笼中人”,这无疑显得有些虚伪。
回想第一季的时候,节目组曾邀请一位专门从事行为艺术的嘉宾参与,结果这个环节做得太多,反而让所有“坞民”产生了逆反心理。如今,每一季都强行加入这个环节,且依然问大家被什么困住了,实在让人觉得有些做作。
我相信不仅朱珠一个人感到被这个话题困住了,但也只有她敢于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大家对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