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容易赚钱的方式是什么?
有人说,做网红。
在手机前和粉丝聊聊天,表演一些奇奇怪怪的才艺,然后便会流量暴增,接到各种各样的广告。
也难怪。
不管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田间小路上,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网红”。
可赚钱真的那么容易吗?
最近便有这么一档综艺,它把全韩国最牛逼的网红聚到一起,集中养蛊,让你看清楚网红是怎么红的,流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这才发现。
有些钱,真不是人人都赚得起——
激赞网红
더 인플루언서
01
新时代数字小丑
韩综之所以是韩综,在于它绝不会挂羊头卖狗肉。
不像内娱无聊的热搜点进去,不是狗仔虚晃一枪,就是明星废话文学。
抓眼球。
他们是认真的——
还有这几位女施主,一来就放大招。
不止网红来凑热闹,还有明星下海捞金。
反向逆袭,6得飞起。
节目一开始就报了幕,说是找来了全韩最牛逼的77位网红。
类型百变——
基本可以对标为国内的社会摇、喊麦、擦边女、吃播、土味、反串跳舞、吵架带货、鬼屋探险、旅行博主、连麦律师和科普类大V等等,都是当下最火的爆款选手。
粉丝数更是动辄千万,从源头上杜绝了十八线野鸡蹭热度的可能性。
接着,节目用粉丝数将所有人分为三六九等。
赛制是让网红们现场卖艺,隔空拉客,比谁的数据更高。
在这里。
你可以最直观地看见网红赚钱的过程——
数据越好钱越多。
而要得到好的数据,就得比别人更敢打破尺度,挑战下限,在封号的边缘反复试探。
女网红露肉擦边是基本操作。
更狠的还得当众自虐,扮丑卖惨来取悦观众。
男网红虽然不用出卖色相(也没什么好卖的)。
但他们必须兜售隐私,或是接招网友直球的调侃。
就连张根硕这样的咖位,也必须顶着一张发福的脸,对着镜头喝大酒,唱歌来媚粉。
游戏规则是,淘汰者用粉丝数换算的身价会被胜者吸收。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钱。
网红们必须绞尽脑汁整活,来挽留阈值越来越高的粉丝。
对于那些平日里没啥才艺,全靠恶搞或整蛊来引流的人。
他们的经验没了用武之地。
为了流量,不惜在节目里下跪、磕头。
而那些致力于做优质长视频(比如探险、旅游、科普类)的博主。
赛制对这类需要长时间才有产出的创作者并不友好,出场即劣势。
但渐渐地——
他们也近墨者黑,学会了用UC体、假新闻、甚至说谎或搞抽象来引流。
随着比赛进行到中段,气氛变得热烈,话题尺度大开。
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流量至上的规则下,内容倒成为最不重要的存在。
相较于综艺。
这档节目,或许更像一则揭示流量生态的现实寓言。
02
“让我脱我就脱,让我吠我就吠”
7.1的分数可能是大部分人对这档节目敬而远之的理由。
毕竟于韩综而言,拥有一批固定粉丝的赛道,跑出高分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关键就在于。
当Sir从头到尾刷完了全部集数才发现——
低分。
在于它的赛制,却无关它的本质。
观众看不惯低质量内容的增加,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表示不解。
但当局者迷的网红们却甘之如饴。
他们为了奖金和流量争先签下投名状,主动拥抱规则,成为傀儡。
搞了半天。
拉一堆网红来比赛,争三亿韩元的奖金,不过是模仿鱿鱼游戏的花头。
因为节目的言外之意显然没这么简单——
对互联网生态暗戳戳的探讨,对狡猾人性的披露。
这些,才是藏在娱乐至死的表象下,不变的真相。
举个栗子。
就拿游戏第一关来说。
所有人拥有十五个“赞”和十五个“踩”,规则是必须对在场其他人做出评判。
一开始。
所有的网红们都跟疯了一样:
拼命拉票,渴望能获得别人手中的“赞”。
但就像钱都会流向不缺钱的人。
相比圈子里的小透明,平日里那些人缘好的人,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
但如果你以为这是在揭露网红圈层的固化,认清抱团的本质,那就太天真了。
因为名气除了可以收获喜爱,它同样也被动收割嫉妒。
降维打击的明星,或是处于天花板级别的头部创作者。
这些人因为威胁最大,首当其冲,成为被猎巫的对象。
一颗小小的赞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一边挑战着人被物化的极限,看网红们到底能做到何种程度。
而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冲击着人性的下限——
擦边女上台表演。
为了几个赞又扭又跳,使尽浑身解数。
努力的结果,却是来自同行女性的“踩”。
还有人发现潜规则——
自我表达和刷存在感太多,别人会讨厌你。
于是为了得到喜爱和“赞”,干脆闭口不言。
甚至有人更阴险。
你不给我点赞,我就踩你。
但话又说回来。
闹得鸡飞狗跳,真的只是为了看谁的赞多,谁的踩少吗?
直到最后节目才揭露真相——
输家不是得到最多“踩”的人。
恰恰相反。
得到最多“踩”和最多“赞”的人,都顺利晋级,进入了下一关。
被淘汰的是谁呢?
那些没有“赞”,也没有“踩”的人。
换句话说,在网红的世界里,关注度,就是生命。
黑红也是红。
如果连踩你的人都没有,你的职业生涯就算是真正走到了尽头。
在人成为可复制商品的世界里。
一切的标准和喜恶都变得统一化、可视化。
政治正确会骗人,但流量不会。
现在的社会最喜欢什么,什么最受欢迎,什么最受集体沉迷,网红的前世今生和工作流程几乎统统写进了这档堪称教科书的综艺里。
什么个性、网感、通俗性、外貌还有才艺。
不过都是可量化的数据,是这个草台班子鄙视链的一环而已。
就像Sir记忆犹新。
在游戏的互选环节,一位没什么才艺的网红,在面对渺茫的晋级机会和无所遁形的镜头时,干脆跪下说了一句——
其他人嘴上说着这太夸张了,这太残忍了。
但面对利益至上的赛制,没一个人上前帮他,选择他,最后只能淘汰。
或许失败从这位选手跪下那一刻就注定了(没别的长处只能卖惨)。
但在综艺这样极端的流量情境外。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
若在现实世界,怎样的绝境才会让一个人让步原则,任人宰割。
而一旦放到互联网上。
大家又都觉得网人为了搏出位什么都干得出来,顺理成章,见怪不怪。
说到底——
当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一个让它变得可能的环境里。
那么出错的除了人性,显然还有某样更大更隐蔽的东西。
03
流量时代,没有真正的主人
老实说,虽然这是一档韩综,但Sir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当下的困境。
比如说,创作者的陨落。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络还是一个资源宝库,是认真分享知识的地方。
哪怕到后来。
我们看到某站,看到某乎,其实还能看到一大批知识分享者的坚守,试图在这个时代里凭借单纯的内容创作,占据一席之地。
可现在呢?
肉眼可见,某站已经逐渐被短平快的流量侵蚀,那些几十秒的短视频逐渐取代了认真思考的长视频位置,而某乎,也从单纯的知识分享,逐渐变成了广告园地。
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类比——
在这档韩综的最后,有一个认真做内容的美妆博主挺进了决赛圈。
这是一个元老级的博主。
而她的对手呢?
大多是一些新人,也没有像她一样在比赛里坚持输出内容。
看起来稳操胜券是吧?
可结果。
整场决赛下来她认认真真的妆容分享,却比不过另一个整活选手。
看见对方的高人气,只能尴尬地笑笑。
莫大的讽刺。
在当下,你知道“第二”意味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
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循着第一名的脚步,试图复制他的成功经验,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为的只是一个次一等的成绩。
是的。
现在的创作者,往往不是你擅长什么便去做什么,而是什么火才去做什么,甚至于决定内容命运的不再是质量,而是潮流与喜好。
人,活在了数据的掌控中。
而这,也是当今的互联网上越来越难以产出有价值内容的原因所在。
所谓劣币逐良币。
如果劣币做起来又容易又符合大众潮流,甚至还被认为比良币做得“好”。
换做是任何人,可能结果都一样。
但问题是。
消失的仅仅是坚持自己的创作者吗?
其实还有用户。
就像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面前的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所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你上瘾。
即便是产品开发者,也没办法逃离怪圈。
无法放下手机
就算我知道幕后黑幕
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去用
用户也困于大数据。
面对快餐式的娱乐,我们嘴里满是嫌弃,但身体依然十分诚实,每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每天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这使得互联网时代的日常变成了这样——
朝九晚五,两点一线。
每天回到家,只剩下拿出手机,划亮屏幕的最后一点点力气。
做什么呢?
骂骂网络小丑,点开擦边手游。
假装灵魂背叛自己。
假装看不见的大数据,又一次替自己做出了不上台面的决定。
看明白了吗?
创作者被大数据引领着输出内容,用户被大数据引导着吸收内容。
在这个时代。
没有人是互联网真正的主宰者,每个人都是被数据奴役的螺丝钉。
以至于网红与大众会迎来注定双向奔赴的结局——
所有被重复的夜晚,都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决定他们下一次会看见什么的决定性力量加速奔跑所诞生的产物。
直到新的一天亮起,周而复始,不知疲倦。
怎么办?
Sir不想夸大其词说自己找到了应对之法,毕竟这个商业逻辑是如此严丝合缝,我们也无法丢下手机,回到没有网络的“农耕时代”。
相比于在楚门的世界中被人诱导,我们更不愿变成随意漂流的鲁滨逊。
但有一点。
我们同时也知道,真正的创作其实比流量本身更重要。
尊重知识,比成功与否更重要。
就像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的那个“死跑龙套的”,影片的结尾他仍然没有成功,反而回到社区剧场,去排了个没什么人看的《雷雨》。
落寞吗?
落寞。
而这恰恰也是极感人的一幕。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归初心,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留了下来。
因为我们希望。
那个尊重创作,而不是讨好大众的时代,能再次到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一星和五星,他的口碑彻底分裂
▲都在追的国产8.7分,我就怕她太火
▲霸榜豆瓣这么久,他值得吹
▲9.0,暑期档变天
▲内地观众抛弃港片?也许是好事
▲葛优超神,王俊凯超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