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曹雪芹红楼梦53万垫底,翻拍成风却不敢动名著
之前都说娱乐八卦圈的热点太无聊了,尽是些明星恋爱、分手、离婚、结婚之类的是非八卦。现在倒好,吃瓜连这些八卦都看不到了,只剩明星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中无关痛痒的炒作,或者一些十八线没名气的艺人恋情绯闻刷屏,更是空洞无聊。
无意中看到看似无聊找不到热点只剩去考古的话题,那就是吴承恩作品票房59亿。乍一看这个话题,不得不说作者太无聊了,在当下娱乐圈找不到明星关注和劲爆话题了,才去考古之前的作者,但仔细想想,这个话题还蛮有引申延展思考的意义。
先看看第一个有意思的点。
吴承恩是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即使59亿这个数字在当下电影市场规模中不算很大,但他既不是导演,也非演员,还是那么久远时代的人,就凭借一部作品,就能在相隔这么久的当下,被这么多人搬上大银幕,产生这么大的市场价值,也算很厉害了。想想当下的文学圈和影视圈,有多少人光靠一部作品,能名垂千古,在千百年后还能发挥这么强大的余热。这样看,吴承恩和59亿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也算奇迹。
再看看第二个发人深省的点。
就算59亿这个数字,在当下每年几百亿的票房规模中,不算很大,却领衔四大名著翻拍作品的票房成绩夺冠,远超其余几部名著的衍生作品。
吴承恩一部《西游记》,被多达33部作品搬上大银幕,创造了59亿多的票房。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19部作品搬上大银幕,创造6.9亿票房,只有前者的八分之一,这个差距就已经很大了,然而后面悬殊更大。
施耐庵的《水浒传》被搬上大银幕12次,1票房共计才大约3119万元,连前面两部的零头都不如。更夸张的是,堪称四大名著之首的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才被搬上大银幕10次,数量最少,而票房才大约53.1万,看起来相当可怜。
虽然都是古典四大名著,但被改编作品的票房成绩却断崖式下跌,与口碑和文学成就成反比。当然,就算红楼梦作品票房在四大名著里垫底很惨,就算曹雪芹知道了,估计也不会生气,因为这不是他的问题。
话题到了这里,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一下,在看似繁荣的当下影视圈,形形色色的翻拍模仿成风,各种不算经典的网文风靡到泛滥,为什么却没有多少人敢动四大名著,特别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呢?
用市场经济的角度解读,好像很容易找到原因,无非就是票房成绩不太理想,自然就不被资本青睐,就不会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来启动重拍,四大名著改编作品的票房成绩,很好地印证了被改编的频率,两者是同向变化的关系。
再延伸一下,电影票房不好,就是观众不愿意买单,那么不买单的原因,就值得深究了,但归纳总结起来,也就两方面的原因,没那么复杂。
一方面就是观众的原因。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当下电影市场,受众的观影需求,不能说层次情趣不高,但确实与电影艺术的本质有所偏差。
观众虽然都会品评形形色色的电影,看似注重质量,讨论剧情、角色人设和演技表演,各种挑剔和吐槽。但其实又不太能参透电影创作者的深刻用意,毕竟这是有门槛的。于是就出现有点畸形的现象,文艺片票房尴尬,叫好不叫座,拿了大奖被专业电影节权威认可却不被观众青睐,要么觉得太枯燥乏味,要么看不懂,然后就去为一些肤浅浮躁油腻的商业片买单了。就算伴随着质疑和吐槽,一些质量堪忧或者很一般的商业电影,票房成绩却非常好,不仅能轻松过亿过十亿,甚至多达几十亿,还能打破票房记录,让很多文艺片望尘莫及,两者的票房增长速度和规模与质量都不成正比。
所以才会出现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改编电影票房惨淡,不及《西游记》59亿票房的零头,甚至远不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翻拍作品的35亿票房,这多少折射了观众需求和审美,更喜欢娱乐性强轻松刺激的类型,并不是都能沉下心来解读名著的魅力。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电影生产者的问题。电影虽然与演员及服化道人员的能力及表现有关,但他们都只是棋子,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编剧和导演。他们能否读懂吃透红楼梦等名著的内核,能不能很好地精炼浓缩概括大故事,或者截取一些故事和人物的切片,进行解读、创新,以满足当下观众需求的形式呈现,生产出能吸引并打动观众的作品,也会影响名著的再生产,能否在当下发扬光大,释放更多的魅力。
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会出现这些年名著翻拍的电影整体票房成绩不佳。即使当下翻拍成风,却没多少人敢动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看看还算有些实力的女导演胡玫,从拍电视剧红楼梦到拍电影红楼梦,酝酿十多年,始终有点难产夭折的迹象,迟迟不能面世,经济和时间成本代价很高。
与此同时,改编名著还经常费力不讨好,对名著再创造作品还有点关注和兴趣的观众,看了胡玫为新版电影《红楼梦》的选角和演员表演花絮之后,就吐槽质疑不断。如此看衰,估计就算上映了票房也不会很理想,毕竟故事没有新意,万变不离其宗,小鲜肉帅哥和美女,既撑不起演技质量,也带动不了新生代观众的兴趣和关注流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以后就更没人敢打名著的主意,观众也就继续被形形色色的快餐电影带偏,失去了对名著的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