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清晨,纽约林肯中心喷泉广场,百余名舞者汇聚一堂,以最纯粹的肢体语言,完成一场庄严而深刻的表演——《静默之桌》(Table of Silence)。这是一项自2011年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每年在“9·11”纪念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旨在通过舞蹈、音乐与静默,悼念逝者、呼唤和平。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者自发加入,不计报酬,只为用身体语言传递世界和平的祈愿。
今年,这支队伍中出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身影——卜智城。作为一名在上海任教的青年舞蹈家,他正赴纽约进修现代舞与玛莎·葛兰姆技术。在他看来,能在这样特殊的日子、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公共空间,与来自世界顶尖舞团的舞者并肩演出,是一次深刻的职业与精神双重体验。
用身体跨越语言的边界 展现“静默之桌”庄严与温度
“到纽约后,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局限。”卜智城说,“在《静默之桌》里,舞者们并不依赖语言,而是用身体讲述一段所有人都能共鸣的故事:思念之情与和平守望。”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释放。作为来自东方的舞者,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感知力融入这个国际性的作品,努力用最真诚的动作回应集体的主题——“舞者也在战斗,为了纪念,为了敲响和平的警钟。”
清晨6点,广场天色尚暗,百余名舞者与音乐家默默就位。到8点正式表演时,阳光洒落,云开风至,仿佛与舞台上的庄重仪式呼应。观众席上,不少人热泪盈眶。卜智城坦言,自己也几次哽咽:“作品的力量穿透人心,那种悲伤与荣耀交织的感觉,难以言表。”
正如“静默之桌”创始人、著名编舞家Jacqulyn Buglisi所说,舞蹈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在这场表演中,身体成了媒介,连接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群体、痛苦与希望。
从中国到纽约 舞蹈家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从事舞蹈教学与创作的青年教师,卜智城在上海已经有稳定的工作与生活。但为了继续深入探索舞蹈的精神内涵,他毅然赴美学习现代舞鼻祖玛莎·葛兰姆的技术。
这不仅是职业发展的选择,更是一种使命感的驱动:“在国内教书的几年,让我意识到,舞蹈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思想、文化的传递。无论是舞台还是公共空间,舞者都在承担一种社会角色——我们通过身体表达不能说的话,呼唤人们关注、思考、共情。”
在他看来,这次参与《静默之桌》也是对自己“舞蹈责任感”的一次检验:在跨文化、跨语言的场域中,如何用肢体讲述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情感。
如何看懂舞者的“无声之语” 将感动化为持续的行动力
在卜智城回应:“舞蹈不是一门‘读懂了才有价值’的艺术,它首先是一种体验。观众可以不用寻找明确的剧情,而是感受舞者身体的律动、呼吸、能量,和现场的音乐、空间、光影一起进入一种情绪和氛围。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与教学,帮助更多国内观众打破对现代舞“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感受到舞蹈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
从林肯中心回望中国,卜智城希望把在纽约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教学与创作的新动力:“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确认,舞蹈不只是个人技艺的提升,它与世界的连接、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社会议题的对话,才是它的真正力量。”
他相信,未来无论是在国际舞台还是在中国的课堂、剧场,他都能延续这种“静默的呐喊”——以舞蹈传递和平、理解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