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的故事,真的让人心疼又佩服。
55岁的她,在外人眼里是光鲜的明星,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却伴随了她大半辈子。
在《情深深雨蒙蒙》里那个泼辣的“雪姨”,走出荧幕,没想到她才是那个“依萍”。
01
在综艺《姐姐当家》中,王琳就没笑过,眼神总是哀伤。
看到王琳自揭伤疤,才知道她的原生家庭有多窒息。
她从小寄居在外公外婆家,直到5岁才与父母共同生活,一家四口挤在21平米的狭小空间里。
母亲从来没对王琳笑一下,也没亲亲抱抱过她,父亲更是冷漠,置身之外。
跟父母住一起才是王琳悲剧的开始。
虽然王琳父母是高知分子,但是骨子里重男轻女得可怕。
弟弟是家中宠儿,拥有独立的大卧室,还会被母亲亲切地叫为“华华”。
同样是亲生的,父母却吝啬给女儿王琳哪怕一点点的爱。
王琳从7岁起只能睡在家里客厅的人造革沙发上,长期侧躺导致“骨头硌得生疼”,甚至没有存放衣物的空间。
这一住就是12年,直到高中毕业,父母没想过为她创造一点点好的环境。
她在家中的处境甚至不如一名租客。
每次母亲都是冷漠都叫她王琳,回家后就算自己能拿包上来,也要在楼下恶狠狠叫王琳下来帮她拿。
一句“王琳拎包”,成了她的童年心理阴影,条件反射很害怕那种。
“听到全名就本能发抖”。
小时候织毛衣织了两个月,就被母亲疾言厉色骂了两个月。
无论她如何乖巧如何讨好,父母越是变本加厉,享受女儿的讨好。
而弟弟王华什么都不用做,心安理得享受父母所有的爱,以至于王琳和弟弟从小就没感情,长大后更是不联系。
母亲对王琳的体罚式教育一直持续到17岁,因为想买一双皮鞋,直接被母亲一巴掌掌掴至牙齿出血。
王琳当场抓住母亲手腕,警告她“再打我就打你了。
而自己的父亲全程旁观施暴,未制止或调解,简直比施暴者还可怕。
从那以后,母亲再也不敢打她了。
02
因为想脱离原生家庭,所以王琳努力读书,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并成为表演系首位公派俄罗斯的留学生。
她凭借《情深深雨濛濛》中“雪姨”等角色被观众熟知,通过事业积累了资本,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可是哪怕女儿功成名就了,父母依然对王琳没有感情。
王琳26岁结婚,孕期发高烧求助父母,而父母仅停留15分钟,便冷漠地离开了。
无论王琳在外拍戏如何辛苦,把钱寄回家,父母也一个字都没问过她工作累不累。
“我没日没夜的拍戏挣钱养孩子养他们,他们没有说过你那么累,你需要钱吗?从来没有!”
都说养儿防老,王琳父母老了之后,弟弟王华却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不赡养老人。
被亲情绑架的王琳只好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王琳曾尝试与母亲共同生活十年,但母亲频繁的“假病”,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明明没有病,却总是三更半夜折磨女儿,要求女儿带她去医院,结果到医院查一下,没啥大问题。
她尝试过和解,主动带母亲旅行,却在途中因旧事争执。
母亲一句“过去的就别再提”,让她积压多年的委屈再度涌上心头。
母亲永远在给王琳传递负能量的情绪,几乎把王琳逼崩溃了。
节目里,她深夜独自坐在阳台落泪,坦言“想做个被人疼的女儿,却只能逼着自己当‘超人’” 。
这样的母女注定无法亲密相处,所以她选择将父母安置在高端养老院,并承担所有费用。
03
“养她是我的责任,但责任不等于爱。”
她每月进行短暂探望,有时候拍戏没空,通过人叫弟弟去看一下,弟弟也很少出现。
去养老院看望父母,双方之间也冷漠得可怕,几乎没有肢体接触,互动也充满负能量。
王琳希望母亲出去走走,但是母亲怕高血压突然之间出什么事儿,所以不肯出门。
王琳无奈地离开了。
“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我不要消极的,因为我害怕他们这种基因在我的血液里面,我很怕自己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不要去等死,我要去积极地面对生活。”
长大的王琳,心中的目标是,脱离父母的 DNA。
为了不让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她对待儿子,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
实行“三不依赖”原则,就怕把原生家庭的伤害延续到下一代 。
王琳的半生,就像一场从“沙发女孩”到“自己人生大女主”的逆袭。
她没能得到一个温暖的童年,但努力给了自己一个安稳的中年。
“不和解也是勇气,带着裂痕前行,远比强迫原谅更真实”。
04
她的经历,给所有童年不幸的人提了个醒:
原生家庭或许决定了你的起点,但绝不能让它定义你的人生终点。
如果你也和王琳一样,童年并不幸福,请记住:你不必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像王琳一样,直面伤痛,尽力负责,但也勇敢地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位。
过去的伤痕或许无法完全抹平,但它不能阻止你走向未来的光明。
愿你也能像王琳一样,有勇气守护自己,有力气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