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热播的综艺节目琳琅满目,《王牌对王牌》《奔跑吧》《五哈》等国民综艺占据着观众的视线。与此同时,芒果台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披荆斩棘的哥哥》《花儿与少年》《我家那闺女》等节目同样收获不俗反响。其中,《我家那闺女》本季的改版尤为引人注目。

与往季固定四位女嘉宾的模式不同,本季节目采取了令人意外的轮换制。首期亮相的管乐、孙怡、张予曦、拉宏四人中,已有三位陆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刘思远、罗予彤和井迪。这种频繁更迭的嘉宾安排,不禁让人质疑节目组的制作诚意。作为一档观察类真人秀,嘉宾的稳定性本应是节目质量的基础保障。如此走马灯式的换人节奏,既难以让观众深入了解每位嘉宾,也削弱了节目的连贯性。

究其原因,或许与节目组的邀约困境有关。将二十一天的常规录制周期拆分为多个短期档期,确实能降低邀约难度。但这种拼盘式的制作方式,显然忽视了观众的观感体验。值得玩味的是,初始阵容中的管乐凭借出色的综艺感独树一帜,其幽默天赋甚至能将观察类节目演绎出喜剧效果。然而随着其他原班人马陆续退出,这位核心成员能否坚持到最后也成了未知数。

新加入的嘉宾中,刘思远励志的奋斗故事和井迪独特的个性魅力确实为节目注入了新鲜感。但最新亮相的罗予彤却引发了较大争议。节目中,她反复强调自己两年无戏可拍、背负房贷等困境,试图引发观众同情。然而细究之下,这位94年出生的艺人早在22岁就能在上海置业,且近年持续参与《全员加速中》《乘风2025》等十余档综艺录制,其资源储备远超同行。这种脱离大众真实生活的1"卖惨1"行为,不仅难以引起共鸣,反而暴露出艺人群体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认知鸿沟。

从制作层面看,频繁更换嘉宾虽能解决短期的人员调度问题,却损害了节目的核心价值。观众期待的是一档能持续观察嘉宾成长的真实记录,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明星串场。当节目过半就已更换三位成员时,制作方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急功近利的制作方式?毕竟,优质的内容需要时间的沉淀,而非流量的堆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