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她“体寒”。

观众却在《花少7》 中发现李沁的隐藏buff。

反差感,也被拉到了极致。
只见综艺里。
明明身形瘦小, 捧起碗来却格外认真。

三四碗饭,也只是打底,深夜还要起来煮面……

还帮 张晚意戴头饰, 气出对方表情包的“李老四”。

龚俊镜头下的李沁美得像一幅画, 反而自己拍的不忍直视。

她还可以温柔体贴, 顶着生理期照顾中暑队友, 被陈数夸“值得深交”。

组队采购时,为砍价故意装可怜说 “我们节目组经费紧张”。
被老板逗笑后自己先憋不住笑场。

面对蟒蛇,她声音发抖、脚步往后挪,却还是颤巍巍伸出手“留下纪念”。

围坐聊天, 她还主动模仿队友的口头禅,夸张的语气把张颜齐逗得直拍腿。
反差萌让镜头外的工作人员都笑出声音。
这些瞬间里,她完全没有偶像包袱, 像身边爱开玩笑的朋友。

和剧里眼神刚毅, 拳拳到肉的女将军,简直判若两人。

这种反差, 其实藏着昆曲的底色。
她生于昆曲 发源地昆山。
父母虽非从业者,却因地域文化熏陶支持她 11岁学戏。

家教里浸着 传统规矩。
上海戏校封闭式训练中,台步要练上千次, 眼神需精准传情。

蔡正仁院长亲授的 杜丽娘身段,更要求 “动若弱柳、静如沉璧”。
凌晨吊嗓的坚持、角色情绪的长期沉淀。

这种训练不止磨功底, 养出了她“耐得住寂寞”的心性不假。
但也为她日后从 昆曲闺门旦【未婚闺阁女子(大家闺秀 / 小家碧玉)】转型演员。
埋下了伏笔。

因 清冷面相和戏曲功底, 戏路屡屡受限,在当时别人靠选秀、科班快速入行时。
她却 与多数女星戏路发展,完全迥异。
被迫只能接 苦情女主戏份。

为拓宽戏路, 她咬牙接了饱受争议的《白鹿原》,带着昆曲人 “戏比天大”的执念。
在剧里磨 田小娥的破碎感。
可惜的是,这份底色让她没有随波逐流的同时, 却也被封印了“淡人”“体寒”标签。
至今没能解封。
始于昆曲,终于昆曲,也成了日后的宿命。
或许是性格使然,比起炒作。她更习惯戏曲界 “台下十年功”的沉淀。
这种矛盾贯穿着她的事业线。

《新红楼梦》 的少年宝钗没挨骂, 《楚乔传》的元淳、《庆余年》的鸡腿姑娘也算出圈, 但她始终不温不火。

同期的赵丽颖早已成顶流,她却在微博之夜坐第四排, 领奖连发言机会都没有。
原因很直接。
与赵丽颖坚韧,接地气的表演风格不同。

李沁内敛清冷感,或许与当下主流的女主逆袭背道。
另外甜妹路线,也因内心戏过重, 无法拿到流量,渐渐沦为“淡人”。

这次她综艺和古偶剧同播, 反差感终于带上了热搜。
但《一笑随歌》口碑拉胯,剧本身撑不起她的表演另说, 反倒是《花少7》里龚俊帮她备辣椒面、陪她走队尾的细节。

两人车窗同框,静态电影感拉满, 比剧更圈粉。
说来也挺讽刺。
她最被认可的, 竟是“非表演状态”。
上一篇:进口片扎堆年末“冲KPI”
下一篇:江城“双节”电影 带动文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