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评底郭

新办的手机号,却登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10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收到验证码后自动登录上了歌手李玟的账号。针对此事,网易云音乐客服在接受界面新闻咨询时表示,经核查,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10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
运营商将闲置号码重新投入市场,初衷是资源盘活、物尽其用。可当一串号码背后绑定的是社交账号、个人数据乃至情感记忆,它就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把“数字钥匙”。一旦这把钥匙未经“清理”就转交新主,“前世记忆”便不受控地涌入现实,不仅惊扰逝者安宁,也侵犯生者情感,更埋下隐私泄露的隐患。“二次放号”不该是“记忆搬运工”,而应在流转之前,先为数字信息“清场”,“二次放号”需要先给数字信息“喝碗孟婆汤”,守住尊重与安全的底线。
这起事件,表面是巧合,实则是“手机号强绑定”与“二次放号清理机制缺失”之间必然的碰撞。手机号早已成为串联各类账号的数字身份枢纽,然而当用户停用号码,运营商往往只做“空置冷却”,未联动平台完成账号解绑。李玟的账号被新用户“无缝继承”,粉丝的私密留言也成了“公开的悼念”。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有人新号登录他人支付宝,有人频繁收到前号主的催债信息……这都说明,若“二次放号”只顾效率、不顾清理,手机号就可能成为隐私的“破窗”,甚至财产安全的“漏斗”。
要清除“二次放号”背后的数字印记,不能仅靠平台事后补救,而必须构建运营商、平台与监管部门三方联动的防护体系,在资源循环与信息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首先,运营商应承担“源头清理”之责。号码回收不能止于静置,而应建立“注销—核查—解绑”全流程机制:在用户注销时主动提醒解绑关键账号;空置期间通过技术手段探测该号码绑定的主流平台,并向相关平台推送“号码即将再投放”的预警,从源头切断账号延续的可能。
其次,平台应强化“账号安全响应”能力。面对“长期未登录+手机号易主”的账号,应设置“验证码+身份核验”双重认证,而非仅凭手机号一键放行。对艺人账号、逝者账号等特殊身份,更应设立“数字遗产保护模式”,即便手机号变更,也能通过后台锁定权限,守护数据与情感的边界。
再者,监管部门应明确“清理标准”,弥合规则空白。有必要出台“二次放号数字清理指南”,厘清运营商与平台的责任边界,例如要求运营商提供“号码绑定历史查询服务”,平台在接到预警后限时启动账号冻结。让“数字清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李玟账号被登事件,警示意义远超个案。它既关乎每一个人的数字身后事,也关乎整个社会对生命与隐私的敬重。当手机号完成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交接,它携带的不应是一串“未抹去的前世记忆”,而应是一段干净、可重启的数字旅程。唯有让“二次放号”真正实现数字断舍离,资源循环才能行稳致远,而那份本应被珍视的怀念与私密,才不至于在技术的缝隙中,流离失所。当“二次放号”不再带着“历史印记”流转,当数字信息能被妥善清理与保护,不仅能避免类似的尴尬与冒犯,更能让“资源循环”真正建立在安全与尊重之上。毕竟,数字时代的资源盘活,不该以牺牲隐私、惊扰记忆为代价。
登上已故歌手李玟账号,“二次放号”要先喝一碗“孟婆的汤”。从这个角度而言,显然运营商是责无旁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