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3岁的杨振宁做了一个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
消息传出后,有人说他是"叶落归根",也有人质疑这份迟来的归属。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个儿子用半个世纪偿还的心债。
杨振宁曾在公开场合坦言:"父亲到死都没有宽恕我。"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家庭矛盾,可背后却是相当的让人唏嘘!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那一天,远在国内的父亲杨武之据说一夜白了头。
这不是普通的父子分歧,而是两代人在时代洪流中做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说起来,杨振宁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根正苗红"。
父亲杨武之是留美数学博士,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发掘过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天才。
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园长大,父亲教他背古诗、讲数学故事,骨子里种下的就是"学成报国"这四个字。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时,父亲送到码头,塞给他一本《论语》。
那个年代的留学生,谁不是揣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出去的?
最初几年父子书信往来,杨武之每次回信都会提醒:学成后要回来报效国家。
但现实比理想复杂得多。1957年杨振宁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回国内,杨武之逢人就炫耀"那是我儿子"。
可老人家没想到的是,儿子却开始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确实没法支撑杨振宁的理论物理研究,而在美国,他又因为不是美籍身份,被挡在很多重要实验室门外。
这种尴尬处境,就像是被夹在两扇门之间,回国吧,做不了想做的研究;留下吧,连基本的学术资源都碰不到。
更让人心酸的是,杨振宁还因为华裔身份被房东赶出来,律师直接告诉他打官司都没戏。
1964年杨振宁最终入了美国籍,这个消息传回国内,杨武之整个人都垮了。这位经历过国破家亡的老知识分子,把"中国人"这个身份看得比什么都重。儿子改了国籍,在他看来就是断了根。

1973年杨武之病重,杨振宁赶回来探望。
病床前两人避开敏感话题,只聊些家长里短。
临别时父亲说:"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这句话,杨振宁记了一辈子。
多年后回忆起来,这位物理学大师哽咽着说,父亲到死都没原谅他。

用后半生填补的裂痕
不过话说回来,杨振宁虽然拿了美国护照,但他做的事,还真不像是"忘了根"的人。
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点松动迹象,他就成了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
这趟"破冰之旅"意义有多大?当时国内科学界跟国际基本脱节,杨振宁回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
他回美国后拖着病体,跑遍几十所大学和华人社区做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
有一次发着高烧还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讲课,这份卖力程度,说他是"民间外交官"都不为过。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干脆搬回北京,住进清华园,他给自己的住所起名"归根居",这三个字像是回应当年父亲的期望。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不是挂个名誉头衔混日子,而是实打实地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帮中科大办少年班,为清华引进顶尖人才。
到了2015年杨振宁做出那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有人说这是"算盘打得精",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儿子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父亲隔空的和解。

杨振宁在百岁寿宴上引用邓稼先的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听着像是说给老友听的,但何尝不是说给天上的父亲听?
那个当年含泪劝儿子回国的老人,那个一夜白头的父亲,或许在天上,已经露出了释怀的微笑。
说到底,父子俩走的路不一样,但心里装着的,都是同一片土地。
只不过杨武之那代人,用坚守来表达;杨振宁这代人,用曲折的方式回归。
时代不同,选择不同,但那份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信源来自:人民日报 2025-10-19【追忆】杨振宁心系家国——“归根居”前忆先生

新民网 2025-10--22 杨振宁:允许三个儿女走自己的路

澎湃新闻 2025-10-18 杨振宁逝世:曾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

极目新闻2025-10-24103岁科学巨匠一生走了一个大圈——杨振宁留在清华园的三处“足迹”
